高錕奪諾貝爾獎
高錕奪諾貝爾獎
(星島)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:30
(綜合報道)
(星島日報 報道)有「光纖之父」之稱的中大前校長高錕與兩名美籍科學家博伊爾及史密斯,共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,成為港人之光。諾貝爾基金會讚揚高錕對光纖傳導研究的貢獻,以及另兩位得主發明應用於數碼攝影的電荷耦合元件,開啟了現今的資訊科技革命,為互聯網時代奠定基礎。高錕表示,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,感到非常驚喜。
現年七十六歲的高錕,是繼另一位美籍華人崔琦後,第二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獎 。在今年三位得主中,他分得總獎金一千萬瑞典 克朗(一千一百多萬港元)的一半,即約五百六十萬港元。高錕擁有英國 和美國 國籍,亦持有香港身分證。
「沒想過獲獎,非常驚喜」
高錕昨透過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回應說:「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。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,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,感到非常驚喜。」高錕又說,「過去四十年,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;亦有賴光纖的出現,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。」
特首:有承擔的教育家
行政長官 曾蔭權 昨亦祝賀高錕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,指該獎項是科學界最高榮譽,認同高錕不但是一位傑出科學家,亦是一位謙謙君子和有承擔的教育家。香港能夠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人物,是港人的無比驕傲。
影像音訊秒間傳遍全球
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表揚高錕在光通訊科技,在光導纖維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。
聲明表示:「如果我們拆開鋪設在地球的光纖,可駁成長達超過十億公里的線,足以圍繞地球超過二萬五千次,而且它目前以每小時數以千公里計的速度增長。這些玻璃纖維促進了互聯網等全球寬頻通訊的發展,讓短訊、音樂、影像和錄像能在秒間傳訊到全球。」
高錕於一九六六年發表劃時代的論文《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》,提出長程及高資訊量光通訊所需的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,開創性地提出如果利用帶有包層材料的石英玻璃光學纖維(光纖)來進行光通信,能夠讓光在光纖中傳播超過一百公里,遠超過當時實驗室的成果。
根據此原理,四年後消耗小於每公里二十分貝的石英單模光纖誕生,自此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模式。
與兩科學家瓜分物理獎
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由發明電荷耦合元件(Charge-Coupled Device,CCD)的博伊爾(Willard Boyle)及史密斯(George Smith)瓜分,以表揚他們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,在一九六九年首次發明了設有數碼感應器的影像科技,為攝影帶來革命,除了使用菲林,還能通過電子科技捕捉光線。
電荷耦合元件是一種半導體成像電路,利用光電效應,在短時間將大量畫素所收集到的光轉換成電子訊息,是數碼攝影機的「電子眼」。
此外,電荷耦合元件也廣泛應用於醫療和天文儀器,小至顯微影像,大至宇宙觀測,全部都受惠於這種發明。八十五歲的博伊爾和七十九歲的史密斯是在被視為「電訊支柱」的貝爾實驗室發明電荷耦合元件。相關新聞刊A4版
0 意見:
張貼留言